【中美貿易戰】中美3個認知差距 恐成達協議的阻力?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9/07/30 09:00

最後更新: 2019/07/30 14:40

分享:

分享:

中美新一輪貿談今起在上海召開,外界看淡雙方達協議的機會,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指中方或想拖到明年美國大選後才達協議。「環球網」引述耶魯大學經濟學者羅奇(Stephen Roach)分析,這是因中方自認在3方面具優勢。不過,外界卻對上述優勢存疑,中美在3方面的認知差距,恐阻礙雙方達協議的進程。

首先,羅奇表示中方自認為有足夠經濟底氣來應付貿戰損傷,例如進行進一步貨幣寬鬆、作更多基礎設施支出和其他形式的財政刺激。此外,中國經濟目前的淨出口僅佔中國GDP的0.8%,比10年前的7.5%低很多,代表中國經濟受貿易衝擊的風險也會小很多。因此,中方並不擔心其經濟增長減速。

不過,外界分析卻對此持審慎態度,近期IMF將美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期從2.3%上調至2.6%,卻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6.3%下調至6.2%。特朗普也多次表示,美國提高關税對中國產生很大影響,造成衰退現象。近日更有大型投行的調查稱,貿易戰衝擊中國損失近200萬個工作機會,比中方指就業市場目前「整體穩定」悲觀。

接著,羅奇稱中方認為若美國總統特朗普輸掉選舉,美國外交政策會重回更多邊、重視同盟的道路上。他指出,特朗普政府在關稅、制裁問題上不可預測、反覆無常。即使新總統仍對華強硬,一個條理清晰、保持連貫的美方戰略,也會為建設性解決分歧帶來希望。

然而,BBC日前分析,民主黨的對華立場比特朗普更強硬。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(Chuck Schumer)就曾敦促特朗普對北京「堅持強硬立場」,「不要退讓。強硬是贏過中國的唯一途徑。」分析又指,特朗普攻擊前任民主黨政府對華軟弱,就是希望把自己塑造為對華強硬代表,以作為競選的重要籌碼。

最後,羅奇稱中方認為其與美國在高科技方面的差距非想象般闊。西方人一般認爲,中國需10年才能建成本土芯片和軟件業,以填補美國限制造成的空缺,但中國人卻覺得,差距消除可能快得多,或許在兩年內。而美國對中國電訊設備商華為的威脅,更令中國加快發展國内高科技產業。

中美對雙方差距的認知不同

可是,根據公開數據顯示,中國最大半導體企業海思去年收入為76億美元,只有美國英特爾的十分之一,而不少中國半導體商仍要依賴美國的軟件研發和設計。此外,美國共有2.8萬名人工智能(AI)專家,佔全球13.9%,中國只有1.8萬名,佔全球8.9%,美國明顯有優勢。

從而可見,中美對於本身優勢在認知上已有差別,令雙方似乎都沒太大熱情達共識。在這情況下,雙方願意作出的讓步也不大,中美貿談的前景難樂觀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
撰文 : 游昊雲 本報記者
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